10年碳纤维:讲述宁波材料所人攻关高性能碳纤维的背后故事
来源: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转眼间小编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已经将近10年的时间,看着身边一起奋斗过10余年的同事依旧坚守在一线,才意识到是时候该为这群默默奋斗的人写些故事了。
2010年我入所的时候,团队刚突破国产t800级中模碳纤维(3k)关键制备技术;十年后的今天,团队已经相继形成了t800、t1000级中模碳纤维(3k-24k)技术,m40j、m50j、m55j、m60j、m65j级高模碳纤维技术,以及m30x、m40x型新型高强高模碳纤维关键技术(详见技术现状[阅读原文],其中m65j碳纤维模量>630gpa,团队已于近期突破实验室技术)。
张永刚、李德宏、马洪波、王雪飞、黄显雯、支建海……这些名字对于碳纤维行业内人士而言可能十分陌生,但作为宁波材料所碳纤维团队骨干却已在碳纤维领域奋斗超过了10年,十余名拥有近10年经验的操作工人至今仍坚守生产一线,已退休的杨建行、王冶铁、徐敏军等,也都在这里留下汗水和脚印。
正是这群在国内碳纤维行业内默默无闻的人,十余年如一日地秉承锐意创新、开拓进取的精神,在最难啃的“国产碳纤维”骨头上咬定青山不放松,实现一项项关键技术突破,使得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由跟跑到并跑。
本期文章系张永刚老师去年10月为迎接材料所建所15周年撰写的文章:张永刚,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,博士生导师,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主任,宁波市“领军人才”,凯发旗舰厅官网的联系方式zhangyonggang@nimte.ac.cn。后续会有更多团队员工讲述过往奋斗故事。
2019年不仅迎来了宁波材料所建所15周年,也是我来所工作10年的纪念。
有时候想,人最怕什么呢?千万个人有千万个答案,也许很多人还不止一个,而我最怕回忆。
我最怕回忆,不是因为往事不堪回首,也不是因为自己碌碌无为的难堪。我怕回忆,是因为十年的工作给予我太多的感动,而书写这些感动的人,很多都已经离开宁波,天各一方,重逢难望。
我记得非常清楚,我是被“分配”到特种纤维事业部的。十年前我对碳纤维是一窍不懂的,当时来宁波材料所的工作是从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发,因为之前我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。刚开始工作后没多久,当时的党委书记严庆问我:“让你做碳纤维愿不愿意?”由于我在国企工作多年,面对领导的问询,基本上不会拒绝,因此当时没有犹豫就答应了,也是从那一刻起,我被严庆书记(后来成为我的硕士导师)引入了碳纤维领域。十年过去了,我时时都会念起当时的情景,感慨人生真的是由不经意的瞬间组成的,有时这些瞬间决定着你多年后的路程。
我还记得,2008年我们团队的6个人开始着手碳纤维研制线的设计和所有设备的技术参数确定。我们中没有一个人从事过碳纤维的工作,甚至可以说连边都没有摸过。所以,虽然所里当时只有300人左右(包括学生),但绝大多数都不认为我们能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。那时,我虽然也耳闻了质疑声,但没有多想,因为任务紧迫也容不得想东想西。在崔平所长和严书记的支持下,在杨建行和王冶铁的带领下,大家基本上都是全天候投入。反反复复地讨论和沟通,往返多次到设备商处调研,时间飞快流逝,而我们的研制线也慢慢的成形,并率先在材料所二期的土地上矗立至今。我深深地怀念那时的时光,充实、团结、友善、合力。
研制线的运转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实验的条件,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,我们团队也因此不断突破和成长。团队中来来走走的很多人,也许由于我多愁善感吧,他们的名字和相貌我基本都能记得,因为我个人非常感激曾经的团队每个分子为团队做出的贡献,非常怀念我们一起时的快乐时光。
十年是一个时代的划分,也是我们团队和个人逐步成熟和强大的新起点,我期盼今后的十年,再一个十年,当皓首相聚时,众多芬芳在身旁。